褚遂良(596-658) 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唐太宗时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史载此人博涉文史,尤工书法。唐太宗曾经说:“虞世南死后,无人再与我论书法。”魏征便推荐褚遂良,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累官至中书令。后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屡被贬职而死。
其书初学欧阳询等,继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融会汉隶,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比前辈更显舒展,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其特点是:正书丰艳,自成一家,行草婉畅多姿,变化多端。李世民曾以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示褚,让他鉴别真伪,他无一误断,足见他对王的书法研习之精熟。
褚遂良书法由于继传统而能创格,《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连宋代不以唐书为然的大书画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词句称颂他:“九奏万舞,鹓鹭充庭,锵玉鸣珰,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体结构有着强烈的个性魅力。
当时与欧、虞齐名,学者甚多。初唐四大书家之一。颜真卿亦受其影响。《唐人书评》称褚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传世碑刻有《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记》、《孟法师碑》等。
褚遂良《倪宽赞》楷书 24.6x170.1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宽赞》,又作《儿宽赞》,此卷所书内容取自班固《汉书·卷五十八》,讲述的是汉武帝求贤用贤,广得天下奇士之情形。就文字内容来说,这是个讹传已久的名称,应该叫做《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赞》。卷末署“臣褚遂良书”,素笺乌丝栏墨迹卷,纵24.6cm,横170.1cm,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摹刻见于《郁冈斋帖》《滋蕙堂帖》《三希堂帖》等。《清河书画舫》《珊瑚网》《平生壮观》等皆有著录。
传为唐代褚遂良楷书法帖。《石渠宝笈》载: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五十行,满行七字。据赵孟坚跋云为褚遂良晚年之作。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赵氏跋称:“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而明代詹景风《玄览编》则以为:“燥而不润乏天趣,笔似清劲而实单弱。”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称:“褚河南《倪宽赞》是宋世临本,后有赵子固等七跋却真。”有影印本行世。
从文字内容看,疑点诸多。如“曩时版筑饭牛之明矣”的“明”字应作“朋”,与通行的《汉书》不一致,本篇并不是一篇生僻的文章,博涉文史的褚遂良奉敕书写而沿俗本误作是不可能的。而文中之避讳用字习惯,与唐代情况不类,如文中“民”字等没有避讳,而几个“弘”字却是避宋讳而刮去。正是这些,让人对此作产生怀疑,并认为是宋人临本。
本卷字的笔划疏瘦,运笔过程,一划之间,有粗有细,字的姿态,有种翩翩自得,秀丽美妙,使人如面对一位一尘不染,清净绝俗的高士。
就书法艺术而言,此卷水平较高,秀美明净,平和闲雅,用笔酷似褚法。但结体又有欧法之紧结,再与可靠的褚书各碑对比,便暴露出一些问题,用笔变化不多,转折与收笔方笔多而呈圆势;结构似欧,却过分平顺,缺少刚健险峻,无初唐书法所存留的六朝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