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你可能只知道范仲淹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但是你见过他写的字吗?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篇范文正公的小楷作品。
范仲淹(989-1052)
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祥符八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卒谥“文正”。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其千古名句。
北宋时期,因皇室极力推崇,道教得到极大的发展,官员及百姓深受其文化的影响。文人士大夫着道服,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风尚。
先跟大家科普一下,道服是什么——
道服:形制为通裁制(上下通直,不别衣裳),直领,右衽大襟,内襟多为直领断衽,袖型窄袖大袖皆有。领子常镶白色或素色护领,收袖口,以系带系结,衣身两侧开叉,从外襟左侧和内襟的右侧开叉处分别接出一片布,打三道死褶或不打褶,纳入后襟至中脊处,谓之"暗摆"。
有一次,范仲淹一个姓许的朋友新做了一件道服。
然后他发了个朋友圈,并@了范仲淹——“希文兄,你看我这件道服好看不好看?快给我点赞!”
范仲淹说一看,太好看了!
于是决定手动点赞,写下了一篇64个字评论!
还给取了个非常点题的名字《道服赞》。
道服赞 并序
平海书记许兄制道服,所以清其意而洁其身也。同年范仲淹请为赞云:
道家者流,衣裳楚楚。
君子服之,逍遥是与。
虚白之室,可以居住。
华骨之庭,可以步武。
岂无青紫,宠为辱主。
岂无狐貉,骄为祸府。
重此如师,畏彼如虎。
旌阳之孙,无忝于祖。
来,看看范老师的真迹。
范仲淹小楷《道服赞》,纸本,手卷,纵34.8cm,横47.9cm。楷书8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卷行笔清劲瘦硬,结字方正端谨,风骨峭拔,颇具王羲之《乐毅论》遗意。时人称此帖“文醇笔劲,既美且箴。”据考证此帖作于宋仁宗皇右四年。
这篇所谓的《道服赞》,就是为道服写的一篇文章。赞,是一种古代文体,多用于赞美某事或某物。
在文中,范仲淹提到了这是为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他称友人制道服乃"清其意而洁其身"之举。
宋代文人士大夫喜与道士交往,"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遥是与。"穿着道服,遂成一时风气。
文中多用道家典故,“虚白”,语出《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华胥”,语出《列子·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之国”即梦境、仙境。文章后半部分,是用官服、富人服装与道服相比,把道服当做师长一样敬重。又用“仙人许逊”的典故,希望朋友淡泊名利,才无愧于“仙人许逊”的崇高志向。
《道服赞》局部
初看可能觉得没什么,放大来欣赏一下,字字似乎都透露出范仲淹的一身正气!
自打范文正公这篇评论出来以后,宋、元、明、清历代粉丝纷纷跟帖发表意见!
文同、吴立礼、戴蒙、柳贯、胡助、刘魁、戴仁、司马垔(yin)、吴宽、卢濬(jun)、王世贞都来蹭范仲淹的热点。另有黄庭坚一题,疑是后人抄录其文,非黄氏亲笔所书。
然后,他们成功了!
把自己的字跟这篇《道服赞》绑定在了一起,然后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这一幅长卷。
《道服赞》全卷
那么,这些跟帖的人都是谁呢?
第一个跟帖的——文同。
说文同可能不知道是谁,说文与可应该都知道,对,就是苏轼他们家亲戚,发明“胸有成竹”的那位兄台。
文同(1018-1079年),宋代著名书画家、诗人。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等。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盐亭县)人。文同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著《丹渊集》。
第二位跟帖的——吴立礼。
吴立礼是谁?不知道!
一提他父亲是谁你可能就知道了!
吴中复!
(对不起,我还是不知道!)
获观文正公之词翰,淳重清劲,如其为人,毎展卷讽诵,未尝不想见风采。何名德之重,使人爱慕如此其深也?富川吴立礼题。
吴立礼(生卒年待考),字子初,吴中复之子。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历任提点浙江刑狱,官至殿中侍御史,直言不避,有乃父吴中复风烈。后出使辽国,途中客死邢州(今河北邢台)。
吴中复(1011-1079),字仲庶,北宋兴国军永兴县崇儒乡双迁里(今湖北通山县洪港镇一带)人。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吴中复能诗,善八分书。吴中复曾重刻颜真卿《争座位帖》,为其守永兴军时摹刻,事见元袁桷《清容集》。
第三位跟帖的——戴蒙。
不是“呆萌”!
戴蒙,字正仲,号无知子,杜陵(今陝西長安東北)人。神宗元丰元年(1078),为都官郎中,知綿州(《宋诗纪事补遗》卷二三)。
第四位跟帖的——柳贯
柳贯(1270年-1342年),元代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书画家。字道传,自号乌蜀山人,婺州浦江(今属浙江浦江)人,博学多通,为文沉郁春容,工于书法,精于鉴赏古物和书画,经史、百氏、数术、方技、释道之书,无不贯通。官至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系元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教育家、书画家,是元代“儒林四杰”之一,元代散文家虞集、揭傒斯、黄溍、柳贯并称“儒林四杰”。《元史》记载,柳贯至正二年(1342年)11月初九病逝于京城大都(今北京)。如今这座全国唯一纪念柳贯的旧祠堂,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重气息。
下面这张图是黄庭坚的,也有说疑是后人抄录其文,非黄氏亲笔所书。
第五位跟帖的——胡助。
胡助(1278—1355),字履信,一字古愚,自号纯白老人,婺州东阳人(今东阳市南马镇东湖村)。有文集《纯白斋类稿》传世,后残缺,明朝由六世孙胡淮整理其诗文,重编为二十卷,附录两卷,仍沿用原名。
第六位跟帖的——刘魁。
刘魁(公元?年-1549左右)字焕吾,泰和人。生年不详,约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少从王守仁游。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举人。历知钧州、潮州,扶植风教。入为工部员外郎,疏陈安攘十事。后因极谏忤旨,廷杖,与杨爵、周怡同系诏狱,以气节著称。久之,释归而卒。隆庆初,赠太常寺少卿。魁于狱中,犹与杨爵、周怡讲论不辍。著有省愆稿五卷,《四库总目》亦为狱中之作。
第七位跟帖的——戴仁。
戴仁,明成化年间书法家,成化二年(1466年)第三甲进士。
第八位跟帖的——司马垔。
予尝谓士君子能为光明俊伟之事业,必先有高洁洒落之胸,次为之地也。范文正道服赞所见如此,其心身固若萧然,在风埃之外者,则其所立之卓越千古者,有心哉!成化甲辰鞠月兰亭司马垔题。
司马垔,明弘治至正德间书法家,字通伯,号戄菴、兰亭居士,浙江绍兴人,擅行草。
第九位跟帖的——吴宽。
吴宽(1435年-1504年8月19日 [1] ),字原博,号匏庵、玉亭主,世称匏庵先生。直隶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名臣、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吴宽为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状元,授翰林修撰,曾侍奉孝宗读书。孝宗即位,迁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进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赠太子太保,谥号“文定”。擅书法,作书姿润中时出奇崛,虽规模于苏,而多所自得。
第十位跟帖的——卢濬。
卢濬(1464-1502),明代天台人,字希哲,书法家。
第十一位跟帖的——王世贞。
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yǎn)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先后任职大理寺左寺、刑部员外郎和郎中、山东按察副使青州兵备使、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万历时期历任湖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郧阳巡抚,后因恶张居正被罢归故里,张居正死后,王世贞起复为应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
第十二位跟帖的——董诰。
董诰(1740-1818年),字西京,号蔗林、柘林,浙江富阳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官大学士。工古文诗词,书法、山水画禀承家学,与其父董邦达有“大、小董”之称。
这件作品能够流传至今,还得感谢一个人——张伯驹。是他以110两黄金,从北京琉璃厂古玩商薪伯生手中购得。并将其捐给了国家。
张伯驹
范文正公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