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在的话来说,何绍基在当时是最有名的一线书法家。何绍基楷、行、隶、篆四种书体皆擅长,并在晚年打破四体限制,熔铸古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风貌。虽然他书有所成时已是到了晚清,但恰好给一个时代做个拔高和总结。
何绍基的书法到底有多好?为什么会成为众多名家观赏、品评的主角?这要从他的取法谈起。
何绍基 以俟知奧四字
40.5X114.4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
独特的创作途径
何绍基书法起初主要在帖学方面用功,以临习颜真卿、欧阳询、欧阳通为主。但是学习书法贵在入帖后能出贴。传统上有种说法认为,临帖应做到酷似后才能换帖。何绍基的临帖不讲究一点一画似古人,而是抓住法帖神韵,临学古人已孕育了变,从这一点上说,何绍基的临帖方法是破了传统的。
何绍基 行书手札
13.5×23.2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他在中年时改取法篆、隶,兼融北朝碑刻风格(如《张黑女墓志》),最后一并融入行草书的用笔之中,自成一家。这也是何绍基书法的突出之处,由颜行上溯篆隶,又由篆隶融会行草,南北兼收,碑帖并重。
何绍基 隶书大字卷
31×51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何绍基之前,碑学大家邓石如主要将碑派书法的用笔技巧运用到了篆、隶、楷之中。直到何绍基的出现,将碑派书法的用笔成功融于行草书中,成为碑派书法审美原则在各种书体领域全面落实的第一人,开拓了书法史的新局面。在他之后,以碑入行草书的书家越来越多,如赵之谦、康有为、沈曾植等。
#2
饱满的运笔力度
面对帖学的日益衰微,有清一代的书家都在反思,他们普遍认为问题出在笔法上,于是便从微观的执笔、运笔、用笔方面详加探索。对此,何绍基有着更为深刻的见解。
何绍基 隶书卷
309.5x25.1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何绍基结合自己的实践,从李广“猿臂善射”法中悟出了“回腕高悬”这种独特的执笔方法。其在《猿臂翁》一诗中写道:“书律本与射理同,贵在悬臂能圆空。”何氏晚年“蝯叟”之号也因此而得。
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是这样说的:“回腕法,掌心向内,五指俱平,腕竖锋正,笔画兜裹。”这种执笔方法,要尽可能腕肘并起,因为腕一回着,运动就僵硬不便,失去了腕的作用,在无法运腕的情况下是很难做到笔笔中锋的。因此,“回腕高悬”需比一般执笔法使出更大的力。
何绍基 楷书格言卷
45.6×345.6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早在东晋,卫夫人《笔阵图》中提出:“下笔点画波撇屈伸,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这一运笔原则历代一直被奉为圭臬。
何绍基在运笔上强调 “要使腰股之力悉到指尖,务得生气。每著书作数字,气力为疲,自谓得不传之秘。”观何绍基书作,真气饱满,力度内含,这正得力于其运笔上的通身力到。
#3
超高的艺术价值
何绍基的隶书和行书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无论是学习还是收藏,都可以先从这两种书体入手。
何绍基 行书东坡尺牍三则 四屏
174×45cm×4
529万元 上海敬华2014春拍
何绍基的行书是如何练成的呢?
一源颜真卿,二源汉碑研究。
他的行书《东坡尺牍》在2014年7 月上海敬华春季拍卖会上拍出了529万元。
何绍基 隶书轴
115.5×52.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何绍基的隶书,既有深厚的汉碑功底,又有深厚的个性意趣风格。何绍基的隶书在清代书法界最具广度和深度。何绍基自从学习隶书以来,每晨必深隶数纸。其中《礼器碑》和《张迁碑》用功尤深,各临百遍。很多书家都给予了崇高的评价,沙孟海说:“何绍基各体书,隶书第一” 。何绍基的隶书有一缕真气,用笔空灵洒脱。
何绍基 篆书论书轴
103.3x62.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何绍基的篆书和楷书,也很有特色。他二十岁开始写篆书,这是他作为书法家在书法道路上的真正起点。他的篆书取法高古,打破了传统小篆的笔笔中锋,而是方、圆、藏、露,不拘一格。被誉为“书联圣手”的何绍基,下面这幅对联就是典型的颜体楷书风格。
何绍基 楷书七言联
湖南省博物馆藏
何绍基始终被当代学界认为是清代书法第一人,无论是书法创作成就还是对后世的影响,清代书法恐怕没有第二人超越他。他以碑入行草书,开拓书法史的新局面。曾国藩曾经说何绍基:“其字必千古无疑”。这句评价,在百年之后得到验证。
虽然他的存世作品较多,但在目前市场上,随便一副何绍基的书法对联都是价值百万!不管是不是仕途失势,成就了其书法造诣,何绍基的书法艺术都是一份独一无二的瑰宝。没有何绍基的清朝书法界一定暗淡不少,他的书法必将长久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