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书画家,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县人,号散耳,聋叟。著有诗集《江上诗存》凡 2300 百余首,被启功教授誉为“唯杨诚斋(万里)或堪比附”。其山水画重峦叠嶂,苍润华滋,为黄宾虹先生得意弟子,亚明先生甚至盛赞其画有出蓝之誉。其书法成就更为举世瞩目,被誉为当代草圣。故赵朴初先生有“散翁当代称三绝”的赞词。
黄宾虹(1865-1955)左
林散之(1898-1989)右
“三绝”美誉来之不易!林老年轻时就立下了“生平为癖诗书画,惹作人间一孽魔”的誓言。先生对绘画十分执著,32 岁时为了师从黄宾虹先生,负笈沪上,与人合挤亭子间,晚上就着油灯画画,农忙时还得返乡耕作,如此往返达 3 年之久,足见先生对绘画的痴迷。先生对书法尤其偏爱,即便在“文革”期间亦从不间断练习。没有宣纸,就用报纸喷上水令其湿润,待水稍干后再书写,使其有宣纸柔润的感觉。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报纸写黑了为止。正是因为林老对诗、书、画艺有如此执着的追求精神,方能达到“三绝”的妙境。
林散之诗集《江上诗存》
诗、书、画虽属三个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却互为融通,相互影响。因此林老的诗中常有画境,画中富有诗意,而书中既有诗的意境又有绘画的律韵,互为依傍,相得益彰。故其书作能达到前无古人的草圣境界。
林老论书诗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
能于同处不求同,唯不能同斯大雄,
七子山阴谁独秀?龙门跳出是真龙。
林散之草书《论书绝句十三首》局部
先生就是身体力行,力求个性的“真龙”。我们若将林老的书法佳作置于古帖之间,非但毫不逊色,而且还会发现他与古人的不同之处:张旭、怀素的狂放挺劲,黄山谷、祝枝山的恣肆奇逸,王铎、傅山的雄强遒韧,而林老却以自己独特的风貌,以“柔而不茹,刚亦不吐,燥列秋风,润含春雨”般的“屋漏痕”线条独领风骚。“唯不能同斯大雄”,这是林老有别于古人、与古人争一地位的雄心壮志。林老书作的笔画线条既刚劲挺拔又柔韧绵和,再掺入绘画的皴法与破水之法,使书法作品中枯湿浓淡浑然一体,变幻莫测。我们从他的书法精品中可以发现,往往在一个字中忽枯忽浓,忽淡忽湿,随笔翻转,意味无穷;其笔画线条或曲或直,时方时圆,甚至直中有曲,曲中寓直。诚如其诗所云:“笔从曲处还求直,意欲圆时觉更方。”这是林老的独创,是在古人书作中找寻不到的开拓之处,也是对书法技法的创新。
林散之草书《清平乐·会昌》
为什么林老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这是我们后学应该仔细分析研究的。
林散之先生的学术经历首先值得一提。从他的书画集自序中我们可以得知他是“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于汉师《礼器》《张迁》《孔宙》《衡才》《乙瑛》《曹全》;于魏师《张猛龙》《贾使君》《爨龙颜》《爨宝子》《嵩高灵庙》《张黑女》《崔致邕》;于晋学阁帖,于唐学颜平原、柳诚悬、杨少师、李北海,而于北海学之最久,反复习之。以宋之米氏、元之赵氏、明之王觉斯、董思白诸公,皆力学之。”从林老的师承范围来看极为广博,基本上走的是碑帖结合之路。自民国以来,大多书家碑帖兼容,然真正成功的能有几人。他们往往写得或粗野霸悍,或带涩战颤,欲以碑版金石之气注入帖貌之中,然往往不得要领,虽说拓展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但并未进入化境。而林老在汉碑和魏碑上所下的工夫极深,直到他名播海内外已 76 岁高龄时仍极为认真、形神兼备地临写《乙瑛碑》《西狭颂》。然而在他的行书、草书作品中,我们却又丝毫找不到碑的踪影。林散之先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遍临汉魏碑版并将其吞下肚,然后消化成营养融入血中;亦即将拙涩的金石气消融为雅逸的书卷气,再表现为自己的神貌。我们或许能从他的书法线条曲中求直的无穷变化中稍稍领悟到一些林老学碑功力深厚的信息,然而他的书风神貌却是谦谦长者、温温儒生,没有一点霸悍之气和碑味。看他的作品如沐春风,能给人以无穷的教化。林老学碑而能化解到近似于无的境地,靠的是他的消化机制——广博的学识和修养,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
林散之隶书《龟虽寿》局部
另外,林老的书艺演进过程值得我们注意。先生 50 岁左右的早年书作,写得极为刚健,干净挺秀,笔笔如金刀之割净。他主张唐楷由柳公权入手,汉隶从《礼器碑》入手,行书学《王圣教》,均为刚挺之典范,足见先生对骨力的重视。虽说林老自言其 60 岁以前的书作写得太硬,然而没有早年的刚硬,何来晚年的绵柔?由刚入柔是林老成功的要诀之一,这也是古代书论中一再强调之处。
此外,勤奋和持之以恒也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林老一生始终没有停止过诗书画的创作,他每天清晨“五更后起身写字,悬腕 100 分钟书写下来,两膊酸麻不止”。在当江浦县副县长的时候,他的办公桌就是画桌。“文革”前他借得谢居三所藏王铎字帖,时时临习,故能在“文革”后书风大变,即使生病住院,先生还要在医院里创作书法,不忍间断。
理论的指导是实践成功的保障。林老对古代书论、画论极有研究。他曾多次为学生抄写笪重光《书筏》、王僧虔《笔意赞》,并且还不厌其烦地逐句讲解。从出版的《林散之笔谈书法》及《林散之研究》所刊登的林老谈艺录来看,先生对书论的研究造诣极深。
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林散之雕像
除此以外,恐怕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林老具备一颗纯真的古仁人之心和常人无法企及的广博的学养。德高是艺高的先决条件,没有高尚的道德和人品是不可能产生艺术精品的。书法是人生的直抒,是书家气质的表露。古人所说的“书如其人”并没有过时,相反它是艺术表现的必然规律,是任何人无法掩饰和逾越的。他称“浮名乃虚花浪蕊,毫无用处”。
林散之先生学养之丰富更为常人所不及,除了诗、画方面的成就,他的文章、游记亦写得极佳。更值得一提的是林老在 30 年代徒步入川,历尽千难万险,硬是用脚底板丈量了四川大地。他因此而得到的大自然的灵秀之气,也是一般常人无法得到的。当然林老的书艺成就取决于他的审美趣味,取决于他极高的眼界以及他的取舍和抉择,这一切又是他道德、人品、学养的总和。林散之先生的一生以及他所留传下来的艺术珍品就像一座金矿,有待我们不断地去研究开掘,使林老的艺术思想得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