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佛”——孙墨佛
少怀壮志,投笔从戎图报国
1884年11月1日,孙墨佛出生在山东莱阳富山西村。年幼的孙墨佛熟读经书、诗词,性情豪放,能做行楷书,长于碑帖金石之学的研究,名誉乡里。
1902年,十九岁的孙墨佛考入清政府和德国一起创办的青岛赫兰大学(后和上海同济大学合并)读经济。孙墨佛并不满足学校里“寻章摘句”、“舞文弄墨”的生活,25岁时毅然决心投笔从戎、拯民救国。放弃学业之后,经刘大同先生介绍,孙墨佛加入中国同盟会,为山东早期的同盟会会员。从此,他结识了心仪已久的孙中山先生,并对孙中山的革命精神终身敬仰追随。
忠肝义胆,冒险夜救孙中山
1922年6月,孙中山回到广州,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妄想加害孙中山,尚未觉察的孙中山立陷危困之中。正在这时,担任陈炯明的顾问、同时也是孙墨佛老师的刘大同来到广东。孙墨佛闻讯急往拜望。6月15日下午,孙墨佛去刘大同处,晚餐席上刘大同对孙墨佛说:“吃完饭,为我撰写一幅挽联!”孙墨佛大惊:“给谁?”已有醉意的刘答道:“是个大人物……”
孙墨佛已全然明白,刘大同口中的大人物就是孙中山先生。刘酒后吐真言,不可听之任之,掉以轻心。孙墨佛认定,刘身为陈炯明的高级顾问,酒后言此,绝非子虚乌有,何况他对陈炯明也早已提防在心。但他又想到刘大同亦非陈炯明同类,且又与自己多年师生之谊,怎么办?令他甚费踌躇:刘某,吾师也,孙公,吾长也;师者,亲也,长者,公也。时至今日,千钧一发,我岂能因亲废公,不识大体,而置民族危亡和革命大计于不顾?
孙墨佛想定后,立即找到孙中山的秘书长谢持,将事情和自己的判断详细告知,晓之以有备无患之理。谢于是领孙谒见中山先生,中山先生听从了孙墨佛的劝告,先让夫人宋庆龄留在住地越秀楼,他自己领谢持及卫士数人,急出便门。这时,孙墨佛已找到海军总司令温树则,温派了200名士兵也来“救驾”,一行人马,先到码头登上了一艘“宝璧舰”,后又派人接出宋庆龄,再转上“永丰舰”,加速驶向海湾。孙中山先生成功脱险,随后秘密由广州前往上海。陈炯明叛军炮轰了越秀楼,却一无所获。
诗酒相伴,翰墨留芳
孙墨佛一生以诗和酒为伴,又以笔砚碑帖相随始终。早在年轻时,即被人称之“孙颠三癖”。
孙墨佛自幼受儒学教育,每日读经、读诗、写字作文章,有着深厚的基础。后来笃爱诗词,一生所写诗歌能保存下来者,不下万余首。其中包括七律、五律、五绝、五古等形式。在学习古代诗歌传统中,最为钦仰李白和杜甫。他在80岁自寿的80首诗前《小引》,自道:“嗜好言情,仰慕别裁别趣;最爱吟咏,私淑诗尽诗仙。”一些诗中,竟有这样的句子:“谪仙醉佛三生侣”,“前身合是李青莲”和“李杜诗歌万世师”……
孙墨佛的诗,气势开张,议论精辟,且精心造语,讲究声律,堪为一代诗才。晚年常以诗明志,如《蒋城官舍》云:
一官敝履生身轻,
休望人人有好评。
不树丰碑夸德政,
但求无过不求名。
暮年,写《咏花眼》,自嘲云:
老来退隐有何能,
风味萧然一醉僧,
老眼昏花堪绝倒,
一杯酒影满天星。
像看待自己的诗词创作一样,孙墨佛对自己的书法亦很自负,他这样写道:
大笔挥毫妙入神,
龙跳虎卧转洪钧。
闲翻历史从头看,
百岁书家有几人?
孙墨佛早年习书,取法二王、颜、柳及北碑,后来曾求教康有为,喜临康有为的字,甚至为康代笔……中年转习狂草,晚年,孙墨老独钟唐孙过庭《书谱》,对魏晋、六朝碑帖悉习钻研,集诸家之长,自成体系,真、草、隶、篆四体皆能,造诣极深。
孙墨佛还致力于书法和文史研究,研习探究《书谱》所阐书学之论,在此基础上,又不断在习书实践中寻求属于自己的风格。他为四川成都诸葛武侯祠撰写的“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的词联,笔锋奔放不羁,酣畅淋漓,至今为众口称绝。
1984年,孙墨佛为在日本落成的“中国会馆”题名,深受国外友人赞赏。还将其书写的500余部全文书谱,无偿捐赠给全国各地文化教育部门。
1986年,邓小平82岁生日时,中央组织部派人请孙墨佛为之写一副寿联,已经103岁的孙墨佛欣然运笔作寿联一副:“美化乾坤新世界,安排宇宙大家庭”。之后又兴犹未尽,饱笔浓墨,书写四尺“寿”字送给邓小平,邓小平看后非常高兴。
1987年7月,孙墨佛在北京病逝,终年104岁。算起来,他从四五岁开始临池直至谢世,其中一直未弃笔砚,写了一百年,可谓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段佳话、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