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毛笔书法>毛笔书法名家>清朝书法家>

郑燮(郑板桥)人物生平及代表作品介绍(2)

来源:shufaziliao.com  作者:书法资料网  时间:2022-08-02    提示:文中图片可全屏

两任知县

乾隆九年(1744年),妾饶氏生子。郑板桥任范县知县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乾隆十一年(1746年),自范县调署潍县。同年,山东发生大饥荒,经常发生人吃人现象。潍县原本繁华大邑,因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逃荒行。

乾隆十二年(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

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同前往。时值秋熟,潍县灾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修潍县城记。乾隆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

乾隆十四年(1749年),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病逝。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家书、诗钞,并手写付梓。

乾隆十五年(1750年),撰板桥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文昌祠记。

乾隆十六年(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禹王台勘灾。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深得百姓拥戴。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作“难得湖涂”横幅。

乾隆十七年(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

晚年生活

乾隆十八年(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

乾隆十九年(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画了一幅《竹石图》,一块巨石顶天立地,数竿瘦竹几乎撑破画面。右上角空白处题诗一首:“七十老人画竹石,石更凌嶒竹更直。乃知此老笔非凡,挺挺千寻之壁立。乾隆癸未,板桥郑燮。”下揿两方名号印。画幅右下方空白处又押上“歌吹古扬州”闲章一方。郑板桥颠沛了一生,不向各种恶势力低头,仍如磐石般坚强,如清竹般劲挺,如兰花般高洁。诗题得整整斜斜,大大小小,或在峰峦之上,代之以皴法;或在竹竿之间,使画连成一片;或在兰花丛中,衬托出花更繁,叶更茂。画上题诗,宋元即首,并非郑燮始创,但如郑燮之妙,实不多见,妙就妙在各类艺术高度统一。

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1766年1月22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

书法艺术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由他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推知,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人手。其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有关。对此,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他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郑板桥书法最被称道的是“六分半书”,即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杂人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

“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行书曹操诗》轴(如同,现藏扬州博物馆)可视为“六分半”体的代表作。此件写曹操《观沧海》诗,幅面很大,平均每宇有10平方厘米以上,字体隶意颇浓,兼有篆和楷;形体扁长相间,宅势以方正为主而略有摆宕。拙朴扩悍,恰与曹诗雄伟阔大的风格相似。郑板桥曾在《赠潘桐冈》诗中称道自己的书法:“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

郑板桥书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如作于乾隆二十七年的《行书论书》横幅,时已七十高龄,乃晚年佳作。大意是说苏东坡喜用宣城诸葛氏齐锋笔,写起来十分如意,后来改用别的笔,就手心不相应。板桥自己喜用泰州邓氏羊毫笔,写起来婉转飞动,无不如意。于是把泰州邓氏羊毫比作宣城诸葛齐锋,最后说:“予何敢妄拟东坡?而用笔作书皆爱肥不爱瘦,亦坡之意也。”整幅作品结字大大小小,笔划粗粗细细,态势欹欹斜斜,点画、提按、使转如乐行于耳,鸟飞于空,鱼游于水,在一种态情任意的节律中显露着骨力和神采:清人何绍基说他的字“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从这件作晶的章法、结体和笔画,不难看出他“波磔奇古形翩翩”的兰竹娄神。

人物评价

扬州画家李鳝(《楹联丛话》):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清代袁枚:板桥书法野孤禅也……乱爬蛇蚓,不足妃稀。

清代学者康有为:乾隆之世,巳厌旧学。冬心(金农)、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

书画家启功(《论书绝句》):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

清代戏曲家、文学家蒋士铨(《题画兰》):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兴化郑进士板桥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

清末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杨守敬(《学书迩言》):板桥行楷,冬心分隶,皆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然为后学师范,或堕魔道。

史籍记载

《清史稿》

《清史列传·郑燮传》

《扬州府志·卷四十八》

《国朝耆献类征》

人物轶事

以怪出名

郑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

颇有骂名

郑板桥无官一身轻,再回到扬州卖字画,身价已与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颇有可观。但他最厌恶那些附儒风雅的暴发户,就像扬州一些脑满肠肥的盐商之类,纵出高价,他也不加理会。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允还要骂人。他这种怪脾气,自难为世俗所理解。有一次为朋友作画时,他特地题字以作坦率的自供: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个人润例

郑板桥卖画,不像历来文人画家那样犹抱琵琶半遮面。既然已经迈进市场,索性大大方方的。他制定《板桥润格》,成为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作无益语言也。”还在最后附了一首诗:“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诸板桥,转觉其俗得分外可爱,正因他是出于率真。

好吃狗肉

板桥定润格,规定凡求其书画者,应先付定金,并作润例,颇为风趣。当时,许多豪门巨绅,厅堂点缀,常以得到板桥书画为荣。但板桥不慕名利,不畏权势,生平最不喜为那些官宦劣绅们作书画,这在他老人家的润格里是不便声明的。有一次,一帮豪绅为得其书画,运用计谋,设下陷阱。他们了解到板桥爱吃狗肉,就在他偕友外出交游的必经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锅香喷喷的狗肉,待板桥经过时;主人“笑脸相迎,并以狗肉好酒相待。”板桥不疑,开怀畅饮,连赞酒美肴不止。饭罢,主人端出文房四宝,言请大人留联以作纪念。板桥深觉今有口福,便立刻应诺,随即起身提笔,并询问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书毕,尽兴而归。后来,在一次宴席上,他偶然发现自己的书画作品挂在那里,方知自己受骗,十分后悔,自己嘴馋不已。

刻苦习字

据说,郑板桥早年学书相当刻苦,写众家字体均能神似,但终觉不足。有一次,他竟在妻子的背上划来划去,揣摩字的笔画和结构。妻子不耐烦了,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你老在人家的体上划什么?”这无意间说出的一语双关的话,使板桥恍然有悟:不能老在别人的体格上“规规效法”,只有在个人感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才能独领风骚。于是,他取黄庭坚之长笔划入八分,夸张其摆宕,“摇波驻节”,单字略扁,左低右高,姿致如画。又以画兰竹之笔入书,求书法的画意。清人蒋士铨说他“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生动地道出了“板桥体”的特质。

板桥姻缘

郑板桥文采盖世,可惜早期穷途潦倒,一日走到一家人门前,惊觉门前的对联是自己的诗作,郑生向户主饶夫人问个究竟,饶夫人说自己女儿极爱郑板桥的作品,郑生忙道自己正是郑板桥,饶夫人马上把女儿五娘叫出来,并且把她许配给郑板桥,郑板桥后来高中进士,大小登科一道儿至,夫妇二人也恩爱一生。

余桃口齿

郑板桥在《板桥自叙》曾写道:“酷嗜山水。又好色,尤多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然自知老且丑,此辈利吾金币来耳。有一言干与外政,即叱去之,未尝为所迷惑。”余桃口齿,椒风弄儿,都是好男风的典故。大意说是自己尤其喜好男色,但是因为老丑,常常是因为金钱而接近他。只是他却不许男妓干扰他外政,否则就驱逐出去。并没有因男色而耽误县治。曾主张改刑律中的笞臀为笞背。身为县令,一次不得不对一犯赌美男施以杖责,竟至于差点当堂落泪。

巧骂豪绅

有一次,一个豪绅求郑燮题写一个门匾。那个豪绅平日里巴结官府,干尽了很多坏事。郑燮决定要捉弄他一下,便写了”雅闻起敬“四个字。油漆门匾时,郑燮叮嘱漆匠对”雅、起、敬“三个字只漆左半边,对”闻“字只漆”门‘字。过了一段时间,豪绅楼前门匾上的字没上漆的部分模糊不清了,而上漆的部位越发清晰。远远一看,原来的“雅闻起敬”竟成了“牙门走苟”(“衙门走狗”的谐音)。

亲属成员

曾祖:郑新万,字长卿,庠生。

祖:郑湜,字清之,儒官。

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母亲:汪夫人

继母:郝夫人

妻子:徐氏、饶氏

叔:郑之标,字省庵。

子:二子早卒,以弟子鄣田(字砚耕)嗣。

人物纪念

江苏兴化郑板桥纪念馆

兴化郑板桥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兴化市昭阳镇牌楼北路2号。1983年11月为纪念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而建立。1993年11月新建馆舍为古典式建筑,迎门为大型花岗岩郑板桥全身塑像、郑板桥兰竹石大理石壁雕。该馆藏品1181件,其中郑板桥书画墨迹33幅,金农、闵贞、郑銮、刘熙载等人的书画348件,当代名人为纪念郑板桥、施耐庵而作的书画833件。

河南范县郑板桥纪念馆

范县郑板桥纪念馆,位于河南省范县辛庄乡毛楼村。占地28亩,主体建筑“三绝堂”,将展示郑板桥的生活、写作、作画的场面,除三绝的诗书画作品展览外。还设有“金水桥”、“板桥故居”、“幽逸廊”等建筑。

故居

郑板桥故居,位于江苏省兴化市东城外郑家巷7-8号。坐北朝南,前后两进,有正屋坐南朝北房3间,另有门楼、小书斋、厨房各一间。故居内陈列郑板桥生活用具及郑板桥书画复制品,研究郑板桥的资料等等,堂屋条台上立有一古铜色郑板桥全身塑像。1983年全面修缮,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地

墓地位于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大垛镇管阮村北,郑板桥林园陈列室西侧,旧地名“郑家大场椅把子地”。1964年,为纪念郑板桥逝世200周年,当地政府重修郑板桥墓,将其迁葬于鹦鹉桥畔海子池中方壶岛上;文革期间被破坏;1995年4月19日,郑燮墓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郑燮(郑板桥) 相关文章

郑燮《行书轴》134.5×71.5cm 作品欣赏
人气:337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行书轴》134.5×71.5cm 作品欣赏
郑燮《行书轴》 83X40cm 扬州博物馆藏
人气:201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行书轴》 83X40cm 扬州博物馆藏
郑燮(郑板桥)人物生平及代表作品介绍
人气:197
栏目: 清朝书法家
郑燮(郑板桥)人物生平及代表作品介绍
郑燮《楷书立轴》作品欣赏
人气:197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楷书立轴》作品欣赏
郑燮《行书赠诗轴》纸本行书 作品欣赏
人气:197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行书赠诗轴》纸本行书 作品欣赏
郑燮《行书轴》纸本作品欣赏
人气:197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行书轴》纸本作品欣赏
郑燮《行书刘禹锡送李仆射赴镇诗轴》纸本行书 作品欣赏
人气:194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行书刘禹锡送李仆射赴镇诗轴》纸本行书 作品欣赏
郑燮《行书移花买石四言联》作品欣赏
人气:194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行书移花买石四言联》作品欣赏
郑燮《行书七绝诗轴》 1755年
人气:193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行书七绝诗轴》 1755年
郑燮《行书轴》作品欣赏
人气:189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行书轴》作品欣赏
郑燮《行书词轴》作品欣赏
人气:189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行书词轴》作品欣赏
郑燮《难得糊涂、吃亏是福》墨拓
人气:187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难得糊涂、吃亏是福》墨拓
郑燮《行书妙墨雄才五言联》纸本作品欣赏
人气:186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行书妙墨雄才五言联》纸本作品欣赏
郑燮《行书自作诗轴》洒金纸本作品欣赏
人气:186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行书自作诗轴》洒金纸本作品欣赏
郑燮《行书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诗轴》纸本行书作品欣赏
人气:185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行书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诗轴》纸本行书作品欣赏
郑燮《行书诗轴》 1755年 纸本 作品欣赏
人气:184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行书诗轴》 1755年 纸本 作品欣赏
郑燮《行草七律诗轴》141.8X71.8cm 纸本 苏州博物馆藏
人气:184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行草七律诗轴》141.8X71.8cm 纸本 苏州博物馆藏
郑燮《行书七律二首》 1758年 纸本 镇江博物馆藏
人气:182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行书七律二首》 1758年 纸本 镇江博物馆藏
郑燮《行书墨兰苦茗七言联》纸本行书作品欣赏
人气:182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行书墨兰苦茗七言联》纸本行书作品欣赏
郑燮《行书梁武帝论书轴》纸本作品欣赏
人气:180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行书梁武帝论书轴》纸本作品欣赏
郑燮《行书五言轴》1756年 141X71.7cm 纸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
人气:176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行书五言轴》1756年 141X71.7cm 纸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
郑燮《隶书轴》 1756年 84.9X49.4cm 纸本 武汉市文物商店藏
人气:176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隶书轴》 1756年 84.9X49.4cm 纸本 武汉市文物商店藏
郑燮《行书轴》纸本作品欣赏
人气:176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行书轴》纸本作品欣赏
郑燮《重修城隍庙碑记》册页作品欣赏
人气:175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重修城隍庙碑记》册页作品欣赏
郑燮 《行书东坡尺牍中堂》纸本行书作品欣赏
人气:174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 《行书东坡尺牍中堂》纸本行书作品欣赏
郑燮行书《为织文书条幅》作品欣赏
人气:173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行书《为织文书条幅》作品欣赏
郑燮《行书李白五言诗轴》纸本行书作品欣赏
人气:173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行书李白五言诗轴》纸本行书作品欣赏
郑燮《行书赠袁枚诗轴》纸本作品欣赏
人气:171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行书赠袁枚诗轴》纸本作品欣赏
郑燮《行书金农诗横幅》 纸本作品欣赏
人气:170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行书金农诗横幅》 纸本作品欣赏
郑燮《草书七律》纸本作品欣赏
人气:170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草书七律》纸本作品欣赏
郑燮《草书杜诗三首轴》作品欣赏
人气:169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草书杜诗三首轴》作品欣赏
郑板桥的字到底好不好?看看启功怎么说!
人气:168
栏目: 毛笔书法百科
郑板桥的字到底好不好?看看启功怎么说!
郑燮《行书录东坡书札轴》纸本行书作品欣赏
人气:167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行书录东坡书札轴》纸本行书作品欣赏
郑燮《行书节录怀素自叙帖轴》行书 武汉博物馆藏
人气:163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行书节录怀素自叙帖轴》行书 武汉博物馆藏
郑燮行书《录东坡文》纸本作品欣赏
人气:162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行书《录东坡文》纸本作品欣赏
郑燮《行书轴》作品欣赏
人气:161
栏目: 清朝传世书法
郑燮《行书轴》作品欣赏

清朝书法家 名录

康有为(1858-1927)
人气:221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长素、明夷
查士标(1615-1697)
人气:205
查士标
查士标(1615-1697)字二瞻,一号梅壑散人,懒老。安徽休宁人。
王文治(1730-1802)
人气:205
王文治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
梁鼎芬(1859-1919)
人气:202
梁鼎芬
梁鼎芬(1859-1919)字星海,号节庵,广东番禺人。近代著名学者
孔尚任(1648-1718)
人气:202
孔尚任
孔尚任(1648-1718)清初诗人、戏曲作家。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
唐驼练书法练到驼背,却成了书坛奇才!
人气:200
唐驼
唐驼(1871~1938),江苏武进人。原谱名成烈,又名守衡,字鹤
马恩溥(1820—1874)
人气:200
马恩溥
马恩溥(公元1820年1874年),字雨农,回族,太和(今云南省大
曾国藩(1811--1872)
人气:200
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清代大臣、文学家、洋务派和湘军首领。初名
徐三庚(1826-1890)
人气:200
徐三庚
徐三庚(1826-1890)字辛穀,号褎海、金罍、井罍,自号金罍道人
吴历(1632—1718)
人气:200
吴历
吴历(16321718)原名启历,字渔山,因居处有言子墨井,故号墨
汤贻汾(1778-1853)
人气:200
汤贻汾
汤贻汾(1778-1853)字若仪,号雨生,晚号粥翁,江苏武进人(今常
洪亮吉(1746-1809)
人气:200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原名礼吉,字穉存,世称北江先生,阳湖(今
曹溶(1613—1685)
人气:200
曹溶
曹溶(16131685)字秋岳,一字洁躬,亦作鉴躬,号倦圃、菜翁,浙江
巴慰祖(1744--1793)
人气:200
巴慰祖
巴慰祖(1744--1793)字隽堂、晋唐。号予籍,子安、莲舫等。安徽
杨法(1696--约1762后)
人气:198
杨法
杨法(1696--约1762后)字己军,号孝文、孝稚,又号白云帝子,江
郑燮(郑板桥)人物生平及代表作品介绍
人气:197
郑燮(郑板桥)
郑板桥 (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
铁舟(1752-1824)
人气:196
铁舟
铁舟(1752-1824)清代画僧,字铁舟、治亭,号梅第、铁卿、可韵、
朱耷[八大山人]个人介绍及作品赏析
人气:195
朱耷
朱耷 (1626年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原名朱统 ,字刃庵,号八
钱大昕(1728—1804)
人气:195
钱大昕
钱大昕(17281804)钱大昕学名早著:十五岁即考论马瑞临《文献
沈曾植(1850-1922)
人气:191
沈曾植
沈曾植(1850-1922)清末民初著名的学者、书画家。字子培,号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