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人。传书写“恭尹修髯伟貌,气局深沉”。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与陈子壮、张家玉一起,被尊为“岭南三忠”。他的父亲于战败后被清军俘获并处死,全家除陈恭尹侥幸逃走外均同时遇难。其后,他为报家仇而参加反清斗争,后潜居家乡专致读书达十几年之久,移志于诗词歌赋的创作,与友人结成诗社相互唱和,被时人称为“岭南七子”。陈恭尹的诗尤擅七律诗,为诗坛所推崇。他提出诗歌贵在创新,求新于性情而不必求新于字句,求妙于立言而不必专斯于解脱的见解,反对盲目崇古与拟古。他的诗大多以感怀身世,矢志抗清、反映民疾及描述岭南风物为主题。晚年虽多与清廷权贵唱酬,但始终不肯出任新朝的官职。他为其居所取名“独漉堂”,以暗喻家仇未报,匡复之志未灭之意。陈恭尹擅长写七律,著有《独漉堂集》,与屈大均、梁佩兰齐名,史称“岭南三大家”,他的隶书书法为清初独步广东的第一人。
生卒年表
1631年(明崇祯四年)9月25日,在广东省顺德县出生。
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12岁),丧母。
1647年(清顺治四年)(16岁),父陈邦彦抗清战败,被俘获处死。家人或被清兵杀害,或死于战乱;出逃南海弼唐,后被湛粹接到增城新塘。
1651年——1654年(顺治八年至十一年)(20——23岁),在福建、江西、浙江、江苏一带,避难,访友,进行反清复明活动。
1654年(顺治十一年)春,增城新塘,与湛粹次女湛银成婚。
1658年(顺治十五年)(27岁),前往云贵,欲投奔南明永历帝,因清军封锁,行至湖南湘潭,改道北上,转徒湖北、江苏、河南,继续进行复明活动。
1659年(顺治十六年)(28岁),探听永历帝逃至缅甸,失望返回增城新塘。
1661年(顺治十八年)(30岁),闻永历帝遇害,携眷隐居顺德羊额。
1668年(康熙七年)(37岁),湛氏夫人病逝。移居增城新塘。
1678年(康熙十七年)(47岁),被指涉嫌参与“三藩之乱”,遭官府逮捕下狱,被关押半年多,出狱后定居广州城南。
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69岁),病逝于广州。
【作品欣赏】
隶书诗轴
隶书张九龄感遇诗
隶书诗轴
隶书诗轴
隶书《题竹诗》轴
【相关文章】
《诗人之书 迥出群伦》——陈恭尹和他的书法(作者:张解民)
《国恨家仇未能雪,壮志隐向诗文里》(《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