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毛笔书法>毛笔书法名家>宋朝书法家>

陈与义(1090年—1139年1月1日)

来源:网络  作者:陈与义  时间:2022-11-16    提示:文中图片可全屏

  陈与义(1090年—1139年1月1日),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今河南洛阳)人。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139年1月1日)。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诗尊杜甫,前期清新明快,后期雄浑沉郁;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豪放处尤近于苏轼,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诗尊杜甫,也推崇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号为“诗俊”,与“词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同列洛中八俊。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139年1月1日)。

  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存词19首。曾在余杭任太傅幕僚,后被宰相赏识,因而升迁。

  陈与义与吕本中有过交往,但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并未列陈与义之名。宋人也有称他崇尚陈师道的,但多数人认为他于杜甫。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称杜甫为江西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陈与义不是江西人,作诗重锤炼,固然有与陈师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与黄庭坚的善用典、奇而刚, 迥然有别,不应列入江西诗派。

  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像《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诗 2首、《除夜》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间写景:"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 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观察细密,造语工致。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人寻味。

  陈与义亦擅词作。《临江仙》中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虞美人》中的"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等名句都为人称诵,胡仔、黄□等人对他也有较高的评价。总的说来,他的词作以清婉秀丽为主要特色。

  陈与义集原为其学生周葵编,共10卷,早佚。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胡稚笺注《 简斋诗集》30卷(附《无住词》1卷)刊刻问世,《四部丛刊》即据此影印,并附印元刊《 陈简斋诗外集》。

  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与义集》即以胡本为底本。胡注过于简略,今人白敦仁有《陈与义集校笺》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生平简历

  祖籍京兆,因唐朝安史之乱,陈氏一族入蜀避难,定居眉州青神县(今四川眉山)。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曾祖陈希亮考中进士,走上仕途,迁居洛阳。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生于洛阳。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中上舍甲科进士。当上文林郎,授职开德府教授。3年后辞职回家。又两年,被重新任命为雍录。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陈与义母亲逝世,回汝州服丧。结识汝州知州葛胜仲。两年后,由葛胜仲举荐,任太学博士。后来又升任符宝郎,但不久被贬为陈留酒监。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入汴京,北宋灭亡。宋高宗南逃建立南宋。陈与义自陈留南迁避难,经湖北、湖南、广东、福建。

  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夏,陈与义抵达南宋首都绍兴。改任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阁直学士身份知湖州,又召为给事中。后以显谟阁直学士身份任江州太平观提举。但是有的宰相不喜欢陈与义,就又把他召回,重新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绍兴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

  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授参知政事。三月,和宋高宗一起到建康。后来因病,重新以资政殿学士身份知湖州。宋高宗十分关心他的身体,于是回临安改任洞霄宫提举。

  绍兴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139年1月1日)去世。享年四十九岁。

  个人经历

  陈与义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生于洛阳。不过按照古代户籍划分,他算不上地地道道的洛阳人—他的老祖宗本来一直居住在京兆,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后来赶上安禄山造反,只得入蜀避乱,后来才把家搬到了洛阳。

  陈与义自幼聪明好学,能诗文,为同辈所敬重。《宋史》本传说他“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上舍甲科,被授于开德府(今河南濮阳)教授,累迁太学博士,进升为符宝郎,掌皇帝八宝及国之符节,不久被贬为陈留郡(今河南杞县境)酒税监。

  24岁时,陈与义考中进士,随后当上文林郎。这是个闲职,负责开德府(今濮阳)的文学教育工作。陈与义干了3年后辞职,回家与一帮好友吟诗赏画,日子过得好不快活。又过了两年,他被任命为辟雍录,也就是到太学的预备学校里当老师。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陈与义的母亲辞世。他在汝州服丧期间,结识了州守、词人葛胜仲。两年后,由葛胜仲举荐,他入京做了太学博士。次年,他29岁时的诗作《和张矩臣水墨梅五绝》,竟被徽宗看上了。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入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北宋遂亡。陈与义自陈留避难南奔,经襄阳,转湖南,绕广东、福建,于绍兴元年(1131年)抵当时的南宋首都绍兴(今浙江绍兴)。陈与义为高宗旧臣,高宗得知他的忠心,便任命他为礼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召为给事中,参与讨论政事,抄发章疏,稽察违失,以备顾问应对。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观,旋而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绍兴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七年正月,授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唯师礼用道德以辅朝廷,尊主威振纲纪而呕心沥血。

  陈与义性格沉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谦虚谨慎。被他推荐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从来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荐、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士大夫阶层中具有较高的威望。朝臣们多愿向他坦露心迹或请求指正迷津。当时,丞相赵鼎在朝廷放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高宗说:“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

  丞相的意思是,多数人主张打回汴京,收复中原,若不如此,恐怕将来因失去机会而受到追究。而高宗则认为,二帝被掳,连同太后、嫔妃、宫女都在金人手里,若不议和恐难于返回。陈与义听了之后,赞成丞相的用兵,反对高宗的议和,便婉转地说:“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高宗曰:“然。”从道理上以为陈与义的话很对,但事实上他甘心于偏安江左,以求苟延残喘。陈与义看出高宗无意收复中原,他很失望,便以病托辞退职,朝廷复以资政殿学士(授予罢政宰相的职衔)知湖州,加提举临安洞霄宫(今浙江余杭西南,宋代凡执宰大臣去位者,皆以提举洞霄宫系衔)。

  绍兴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139年1月1日)病逝 [1]  ,终年四十九岁。

  史籍记载

  《宋史》

  卷四四五·列传第二百四·文苑七·陈与义传

  陈与义,字去非。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始迁洛。故为洛人。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寻谪监陈留酒税。

  及金人入汴(今河南开封),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逾岭峤。久之,召为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1131年)夏,至行在。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寻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召为给事中。驳议详雅。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被召,会宰相有不乐与义者,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六年九月,高宗如平江,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

  七年(1137年)正月,参知政事,唯师用道德以辅朝廷,务尊主威而振纲纪。时丞相赵鼎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上曰:“今梓宫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与义曰:“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上曰:“然。”三月,从帝如建康。以疾请,复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陛辞,帝劳问甚渥,遂请闲,提举临安洞霄宫。十一月,卒,年四十九。

  与义容状俨恪,不妄言笑,平居虽谦以接物,然内刚不可犯。其荐士于朝,退未尝以语人,士以是多之。尤长于诗,体物寓兴,清邃纡余,高举横厉,上下陶、谢、韦、柳之间。尝赋墨梅,徽宗嘉赏之,以是受知于上云。

  相关成就

  陈与义,号简斋,严羽《沧浪诗话》在“以人而论”诗体时,将陈与义的诗称为“陈简斋体”。“简斋体”的早年流连光景之作,观察细致 ,描写生动,饶有情趣。善用直致、浅语入诗,重意境,重白描。后期的“简斋体”取法杜诗,得其沉雄之韵,规模宏大,声调浏亮;对仗着重上下句之间气脉的内在联系,潜气内转,意境圆融,风格雄浑沉郁。陈与义是南北宋之际的杰出诗人,在他的600余首作品中,近六分之一涉及佛禅元素,佛禅思想对陈与义的文学创作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影响。他在诗论中既注重诗句锻炼也注重自然感发,这与渐修和顿悟的参禅方法相通。在实践中先有外部题材、语汇的丰富,运用佛典释语创作游览或寓居寺庙、结交僧侣文人、自然山林题材的作品;后有内在诗境心态的转变,善于创造"空""静"的诗境、拥有浑成的禅心。佛禅思想对他的影响由外而内、由显而隐,其佛禅作品晚年达到了"浑成"的境界。

  人物评价

  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流连光景之作,词句明净,诗风明快,很少用典,清新可喜。以《墨梅》(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因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对学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诗风有了改变,转学杜甫。他不象江西派诗人那样,只从句律用字着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题材广泛,感时伤事,写了不少寄托遥深的诗篇,趋向沉郁悲壮,雄阔慷慨, 成为南宋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前期诗歌

  陈与义前期的诗,多表现个人生活情趣,与现实社会的距离较远。如《襄邑道中》写春日乘船而游,表现对风光的流连和对现实的冷漠,然而文字明快,情真意切。这个时期他写了不少类似于这样的诗。

  后期诗歌

  南渡以后,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特别是由陈留至临安走了三年多,一个读书人既无宽裕的资费又无别人照料,其艰辛之状可想而知。然而这一趟长途跋涉却对他的思想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路上对现实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激发了他的爱国憎爱分明感,是一个思想的飞跃,也是他的诗词创作的一个分水岭,诗风由个人生活情趣转向沉郁悲壮,痛恨于金兵南侵,无奈于朝廷苟安,感怀家国,慨叹时势。如《伤春》《居夷行》《次韵尹潜感怀》等,都属于这类作品。

  主要贡献

  陈与义一生的主要贡献在诗词方面。他青年时诗文就写得很好,《宋书》本传说他的诗词“体物寓兴,清邃纡余,高举横厉,上下陶(渊明)、谢(灵运、眺)、韦(应物)、柳(永)之间”。他曾写过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赏,并由此受到器重。他是专学杜甫的,是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作家。他学杜甫又不拘泥于杜甫,对前贤的作品是博览约取,善于变化。他还特别推崇苏轼和黄庭坚、陈师道,但并不墨守成规,而能参合各家融会贯通,创造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语言质朴,音节响亮,形象丰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没有鄙俗,口语化略无平淡。所以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诗人的成就较大,无愧于江西诗中的改革派。

陈与义 相关文章

陈与义(1090年—1139年1月1日)
人气:85
栏目: 宋朝书法家
陈与义(1090年—1139年1月1日)

宋朝书法家 名录

黄庭坚(1045-1105)人物生平及代表作品介绍
人气:208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
傅尧俞(1024-1091)
人气:198
傅尧俞
傅尧俞(1024-1091)字钦之,本郸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徙居孟
范纯仁(1027-1101) 
人气:198
范纯仁
范纯仁(1027-1101)字尧夫,江苏苏州人,范仲淹次子。天资警悟,
陈瓘(1057-1124)
人气:196
陈瓘
陈瓘(1057-1124)字莹中,号了斋,谥忠肃,沙县城西劝忠坊人也
姜夔(1154-1221)
人气:193
姜夔
姜 夔(1154-1221)字尧章,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父知鄱阳县
杜衍(978-1057)
人气:180
杜衍
杜衍(978-1057)字世昌,北宋山阴人(今绍兴人),大中祥符元年进士
方回(1227—1306)
人气:173
方回
方回(12271306)宋末元初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字万里,一字团
程元凤(1200-1269)
人气:169
程元凤
程元凤(1200-1269)字瑞甫,一字申甫,号讷斋,徽州(今安徽歙县
范成大(1126-1193)
人气:157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范文穆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
安中
人气:145
安中
安中 生卒不详。字履道,中山阳曲人。书迹仅见于南京博物院珍
韩元吉(1118-1187)
人气:144
韩元吉
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字无咎。开封雍丘(今河南开封市
党怀英(1134—1211)
人气:142
党怀英
党怀英(11341211)字世杰,号竹溪。金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祖籍
范仲淹2米长的帖,竟让12位名家争先题跋蹭热点?厉害了
人气:141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你可能只知道范仲淹
蒋之奇(1031-1104)
人气:139
蒋之奇
蒋之奇(1031-1104)常州宜兴人,字颖叔。擢进士第,中《春秋三传
富直柔(1084—1156)
人气:132
富直柔
富直柔(10841156)字季申,洛阳(今属河南)人。富弼之孙。钦宗靖
范仲淹(989-1052)
人气:127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北宋大臣,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
陈抟(871—989)
人气:119
陈抟
陈抟(871989)字图南,自号扶摇子。生于唐末,亳州真源(今河南
范百禄(1029-1094)
人气:119
范百禄
范百禄(10291094)字子功,范镇兄锴之子也,成都华阳人。第进
蔡松年(1107-1159)
人气:111
蔡松年
蔡松年(1107-1159)金代文学家。字伯坚,因家乡别墅有萧闲堂,
蔡襄(1012-1067)
人气:109
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属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