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毛笔书法>毛笔书法名家>宋朝书法家>

米芾(1051-1108)

来源:网络  作者:米芾  时间:2022-11-17    提示:文中图片可全屏

米芾(1051-1108)米芾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

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

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著遂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宝章待访录》成书于元祐元年(1086)八月,分为“目睹”“的闻”两大部分,所录八十四件晋唐品,开后世著录之先河,影响颇大,甚至有专门模仿此书体例的论著,如明张丑撰《张氏四表》。《书史》则更为详实,为后世鉴定家的依据之一。《海岳》一书主要叙述自己的经验心得,十分中肯。该书一般认为是后人辑录米论而成。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凌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元丰五年(1082)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只一年就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这先入为主的大令帖,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总觉得右军不如其子。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小王,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米芾据说学过羊欣,李之仪说,“海岳仙人不我期……笔下羊欣更出奇”。那么米芾学羊欣大概在卜居海岳庵,是元佑六年之后的事情了。尽管如此,米书并没有定型,近在元佑三年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写于一个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时才最后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大概在五十岁以后。这定型的书法面目,由于米芾过于不羁,一味好“势”,即使小楷如《向太后挽词》也跃跃欲试。这“势”固是优点,但同时又成了他的缺陷。“终随一偏之失”,褒贬分明如黄庭坚者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黄长睿评其书法,“但能行书,正草殊不工”,当时所谓“正”,并无确指,不一定是现在的“正楷”,倘指篆隶,倒也恰当。现存的米芾篆隶,的确不甚工,草书也写得平平。他后来对唐人的草书持否定态度,又囿于对晋草的见识,成绩平平自然在所难免。

米芾《跋蔡襄赐御书诗卷》日本书道博物馆藏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自己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

者也不免有失“艰狂”。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

米芾以书法名世,为北宋四家之一,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努力。他三十岁时在长沙为官,曾见岳麓寺碑,次年又到庐山访东林寺碑,且都题了名。元佑二年还用张萱画六幅、徐浩书二帖与石夷庚换李邕的《多热要葛粉帖》。证之其书法,二十四岁的临桂龙隐岩题铭摩崖,略存气势,全无自成一家的影子;三十岁时的《步辇图》题跋,亦使人深

感天资实逊学力。米老狡狯,偶尔自夸也在情理中,正如前人所云“高标自置”。米芾自叙学书经常会有些故弄玄虚,譬如对皇帝则称“臣自幼便学颜行”。但是米芾的成功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丝毫没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举两条史料为证:“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王羲之),若穿透始到钟(繇)、索(靖)也,可永勉之。”他儿子米友仁说他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据孙祖白《米芾米友仁》)。米芾富于收藏,宦游外出时,往往随其所往,在座船上大书一旗“米家书画船”。

米芾嗜石,《宋史》本传记有其事。元倪镇有《题米南宫拜石图》诗:“元章爱砚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颠名传不虚。”据此诗,米芾对此癖好自鸣得意,自写《拜石图》。后世画家亦好写此图,于是米芾拜石一事便喧腾人口,传为佳话。米氏宝晋斋前也有异石,以供清玩,《书异石帖》记有此石。相传米芾有“瘦、秀、皱、透”四字相石法。

米芾《跋欧阳修集古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还爱砚。砚是“文房四宝”之一,为书画家必备之物。米芾于砚,素有研究。著有《砚史》一书,据说对各种古砚的晶样,以及端州、歙州等石砚的异同优劣,均有详细的辨论,倡言“器以用为功,石理以发墨为上”。《宝晋斋法书赞》引《山林集》中一帖:“辱教须宝砚,……砚为吾首,……”米芾把砚看得像自己的头颅一样重要,可谓溺爱之深。(“帖身”亦出于《法书赞》)兼有石癖、砚癖的米芾自然对砚山极为重视。砚山是一种天然峰峦形成的砚石,在底部山麓处,琢平可受以水磨墨,既可作为文房清玩,又能为临池染墨之具。《志林》记米芾得一砚山而抱眠三日。其中最著名的一座是南唐后主李煜之物,为结屋甘露而转让他人换得宅地一方,米芾念念思之,因作有《研(砚)山图》传世。

米芾晚年居润州丹徒(今属江苏),有山林堂。故名其诗文集为《山林集》,有一百卷,现大多散佚。目前传世有《宝晋英光集》。米芾能书又能诗,诗称意格,高远杰出,自成一家。尝写诗投许冲元,自言“不袭人一句,生平亦未录一篇投豪贵”,别具一格为其长,刻意求异为其短。

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米芾自著的《画史》记录了他收藏、品鉴古画以及自己对绘画的偏好、审美情趣、创作心得等。这应该是研究他的绘画的最好依据。米芾的成功在于通过某种墨戏的态度和母题选择达到了他认可的文人趣味。米芾意识到改变传统的绘画程式和技术标准来达到新的趣味的目的。究其原因:米芾首先是一个收藏宏富的收藏家,鉴定家,对历代绘画的优劣得失了然于胸,更多考虑的是绘画本体的内容;而苏轼首先是一代文豪,然后才以业余爱好者的身份来发表他的绘画观,较多地以诗(文学)的标准来衡量、要求绘画,固然不乏真知灼见,但终究与画隔了一层。所以后多是把米芾当作画家,把苏轼当作美术理论家来看的。心中叨念的是苏轼的画论,而手中实践的却是米家云山,尽管苏轼有画传世而米芾一无所有。作为历史研究,不能不指出米芾的美术思想远比苏轼超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

其子米友仁书法继承家风,亦为一代书家。

撰稿:刘有林

Mi Fu · Known as an eccentric inpidual, was a distinguished scholar of ancient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nd was considered a master of his own expressive style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lthough recognized and admired by the Song emperor Huizong he was dismissed from various governmental posts for his unconventional behavior.

作品欣赏

《三吴诗帖》纸本 行书 纵30.6厘米 横6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拜中岳命作》 纸本 行书 纵29.3厘米 横101.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乡石帖》 行书 纵28.2厘米 横30.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伯充帖》行草书 纸本 纵27.8厘米 横39.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和帖》行书。纸本。纵28.3厘米 横38.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蜀素帖》 墨迹绢本 29.7×284.3cm 元祐三年(1088年)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虹县诗卷》纸本 行书 纵31.2厘米 横487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岁丰帖》 纸本 行书 纵31.7厘米 横33厘米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留简帖》,纸本 行书 纵31.7厘米 横39.7厘米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闻张都大宣德尺牍》纸本 行草书 纵29.4厘米 横33.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彦和帖》纸本 行草书 纵30.1厘米,横42.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逃暑帖》纸本 行书 纵30.9厘米 横40.6厘米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值雨帖》纸本 行书 纵25.6厘米 横38.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竹前槐后诗卷》行书。纸本。纵29.5厘米 横31.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临沂使君帖》(又称戎薛帖)纸本 行草书 纵31.4厘米 横25.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箧中帖》纸本 行草书 纵28.4厘米 横39.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苕溪诗卷》纸本 行书,纵30.3厘米 横189.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珊瑚复官二帖》纸本 行书 分别为26.6×47.1cm;27.1× 49.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方圆庵记》碑拓 元丰六年(1083)

《盛制帖》行草书 纵27.4厘米 横32.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叔晦张季明李太师三帖》 纸本 行书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向太后挽词帖》 纸本 小字行楷 纵30.2厘米 横22.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秋暑憩多景楼帖》纸本 行书 纵27.6厘米 横34.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公议帖》(又称《长至帖》) 纸本 行书 纵33.3厘米 横4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韩马帖》 纸本 行书 纵33.3厘米 横33.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新恩帖》 纸本 行书 纵33.3厘米 横48.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论草书帖》 纸本 草书 纵24.7厘米 横3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即为《中秋诗帖》(草书九帖之六、七) 纸本 草书 纵25.2厘米 横36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吾友帖》(草书九帖之四) 纸本 草书 纵25.2厘米 横39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研山铭》卷 南唐澄心堂纸 行书 纵36厘米,横13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砂步诗帖》 纸本 行书 29.6X38.5cm 29.5X39.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吴江舟中诗》卷 31.3×559.8cm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淡墨秋山诗帖》 纸本 行书 29.1X31.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穰侯出关诗帖》,又称《高氏三图》诗,麻、楮混料纸 行书 纵29.4厘米 横26.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向乱帖》,又称《寒光帖》 淡黄纸本。行草书。纵27.3厘米 横30.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粮院帖》,又称《历子帖》 纸本 行书 纵25.6厘米 横37.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日帖》 纸本 纵25.2厘米 横40.5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德忱帖》 纸本 行草书 纵25.4厘米 横78.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恶札帖》 纸本 行书 上海博物馆藏

《法华台诗帖》 纸本 行书 纵29.8厘米 横4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道林诗帖》 纸本 行书 纵30.l厘米 横4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焚香帖》 草书 纵25.2厘米 横25.2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王略帖赞》(《破羌帖跋赞》) 行楷书 纵22.9厘米 横48.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提刑殿院帖》(又称《衰老帖》 存疑) 行书 纵34.5厘米 横4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来戏帖》 翰牍九帖之一 纸本 行草书 纵25.5厘米 横43.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致伯修老兄尺牍》 翰牍九帖之二 纸本 行草书 纵25.4厘米 横43.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晋纸帖》 翰牍九帖之三 纸本 行草书 纵23.7厘米 横39.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适意帖》(又称《玉格帖》) 翰牍九帖之四 纸本 行草书 纵23.5厘米 横35.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贺铸帖》(翰牍九帖之五) 纸本 行草书 纵23.4厘米 横36.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丹阳帖》(翰牍九帖之六) 纸本 行草书 纵23.5厘米 横22.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致伯充尺牍》(翰牍九帖之七 又称《业镜帖》) 纸本 行草书 纵23.5厘米 横21.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惠柑帖》 翰牍九帖之八 纸本 行草书 纵22.7厘米 横33.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戏成诗帖》(翰牍九帖之九) 纸本 行草书 纵23.9厘米 横34.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紫金研帖》 纸本 行书 纵28.2厘米 横39.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政事帖》(又称春和帖) 纸本 行书 纵30.5厘米 横40.8厘米

《乐兄帖》 纸本 行草书 纵29厘米 横66厘米

《真酥帖》 纸本 草书 纵28.6厘米 横2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臈白帖》 纸本 草书 纵30.5厘米 横23.7厘米

《陈揽帖》(昨日帖) 纸本 行书 纵25.9厘米 横20.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知府帖》(又称《长者帖》) 纸本 行书 纵29.8厘米 横49.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甘露帖》(又称弊居帖) 纸本 行书 纵35.5厘米 横50.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烝徒帖》 纸本 行书 纵29.9厘米 横31.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自叙帖》宋拓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建州帖》碑拓 行书

《褚临黄绢本兰亭序跋赞》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褚遂良摹兰亭序跋赞》 纸本 24 X 47.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摹王献之《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摹王献之 《东山松帖》,纸本,行草书,纵22.8cm,横22.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摹王羲之《行穰帖》硬黄纸本 24.4×8.9cm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摹王羲之《大道帖》,纸本,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褚摹兰亭序》卷,纸本,行书,纵24cm,横8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摹颜真卿《湖州帖》纸本 纵27.6厘米 横50.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行书多景楼诗册》纸本 (各)纵31.2厘米 横538.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苏太简参政帖》(疑)纸本 行书 纵19.6 厘米 横6.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寄魏泰诗帖》(即《与魏泰唱和诗帖》疑为摹本 ) 纸本 行书 纵26厘米 横102.5厘米 香港王氏藏

米芾其他题名题跋

相关文章

米芾书论精粹

米友仁书法

米芾 相关文章

米芾《论草书帖》高清附释文
人气:177
栏目: 书法字贴典籍专题
米芾《论草书帖》高清附释文
虞世南、褚遂良、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王铎、文征明等众书家临《兰亭序》
人气:173
栏目: 兰亭集序书法专题
虞世南、褚遂良、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王铎、文征明等众书家临《兰亭序》
如何用一个字形容王羲之、米芾、颜真卿?
人气:161
栏目: 毛笔书法百科
如何用一个字形容王羲之、米芾、颜真卿?
米芾这张字写得很凌乱,竟被誉为帖学高峰
人气:154
栏目: 毛笔书法鉴赏
米芾这张字写得很凌乱,竟被誉为帖学高峰
米芾行书《观潮记》,怒勢豪聲迸海門
人气:142
栏目: 毛笔行书作品
米芾行书《观潮记》,怒勢豪聲迸海門
米芾《惠柑帖》+王铎临写版欣赏
人气:136
栏目: 毛笔书法鉴赏
米芾《惠柑帖》+王铎临写版欣赏
米芾(1051-1108)
人气:119
栏目: 宋朝书法家
米芾(1051-1108)
米芾行草书赏析《天机笔妙》高清大图
人气:105
栏目: 毛笔草书作品
米芾行草书赏析《天机笔妙》高清大图
米芾笔尖神力,被这28个小字暴露无遗!
人气:65
栏目: 毛笔行书作品
米芾笔尖神力,被这28个小字暴露无遗!

宋朝书法家 名录

黄庭坚(1045-1105)人物生平及代表作品介绍
人气:210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
傅尧俞(1024-1091)
人气:198
傅尧俞
傅尧俞(1024-1091)字钦之,本郸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徙居孟
范纯仁(1027-1101) 
人气:198
范纯仁
范纯仁(1027-1101)字尧夫,江苏苏州人,范仲淹次子。天资警悟,
李宗谔(964-1012)
人气:197
李宗谔
李宗谔(964-1012) 字昌武,深州饶阳(今属河北)人,李昉之子。景
陈瓘(1057-1124)
人气:196
陈瓘
陈瓘(1057-1124)字莹中,号了斋,谥忠肃,沙县城西劝忠坊人也
姜夔(1154-1221)
人气:193
姜夔
姜 夔(1154-1221)字尧章,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父知鄱阳县
李纲(1083—1140)
人气:190
李纲
李纲(10831140) 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
杜衍(978-1057)
人气:180
杜衍
杜衍(978-1057)字世昌,北宋山阴人(今绍兴人),大中祥符元年进士
吕祖谦(1137-1181) 
人气:179
吕祖谦
吕祖谦(1137-1181) 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
方回(1227—1306)
人气:173
方回
方回(12271306)宋末元初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字万里,一字团
程元凤(1200-1269)
人气:169
程元凤
程元凤(1200-1269)字瑞甫,一字申甫,号讷斋,徽州(今安徽歙县
苏迈(1059—?)
人气:167
苏迈
苏迈 (1059?) 字伯达,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轼长子。驾
宋庠(996-1066)
人气:164
宋庠
宋庠(996-1066) 北宋文学家。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后改名庠。
陆游(1125--1210)
人气:162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
李之仪(1038-1117)
人气:158
李之仪
李之仪(10381117)生卒年不详,字端叔,乐寿(属河北省)人。
范成大(1126-1193)
人气:157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范文穆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
米友仁(1074-1153)
人气:157
米友仁
米友仁(1074-1153) 米芾长子。一名尹仁,小名寅哥、鳌儿,黄庭
苏轼(1037-1101)
人气:150
苏轼
苏 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
刘昉
人气:148
刘昉
刘昉 生卒不详。海阳(今广东揭阳)人。书迹仅见于南京博物院
安中
人气:145
安中
安中 生卒不详。字履道,中山阳曲人。书迹仅见于南京博物院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