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阵图——卫 铄
卫铄,别称卫夫人,名铄,字茂漪(公元272—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卫铄为汝阴(今安徽阜阳)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铄夫李矩亦善隶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习书法,卫夫人是“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
原文: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丿 陆断犀象。 百钧弩发。丿万岁枯藤。 崩浪雷奔。 劲弩筋节。
“一”[横]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丶”[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撇] 陆断犀象。
“┐”[折] 百钧弩发。
“丨”[竖] 万岁枯滕。
“ㄟ”[捺] 崩浪雷奔。
“”[横折钩] 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人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窃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记。
译文:
关于三端的奇妙(即是:文士笔端、武士锋端、辩士舌端),当推用笔为先,至于六艺的深奥(古称为:礼、乐,射、御、书,数),实属书艺为重。从前,秦朝丞相李斯,见到西周穆王的书法之后,心情异常激动,朝夕赞叹达七天之久,认为自己的字缺乏骨力。东汉灵帝时的尚书蔡邕,专程到鸿都观看碑文,居然留恋百日不愿返回,叹称书艺出类超群,无与伦比。由此可知,能够追根溯源,通晓书法的人很少,而昏庸无为、不明书理的人居多。近代以来,竟然不讲学习古人长处,反倒嗜好别的而放弃书法之道,有的才刚刚知道前人的姓名,或者说学识还远远未充足,处在空闻少见状况,学业功底全无成就,常在虚度年华,依然不求上进。对于写字本来就无兴趣求索的人,与他谈论书法艺术的事,能有什么意义呢!这里采用李斯《笔妙》的精华,进而加以删节和修饰,归纳总结了七条,并且作出形象示意,逐条列举如下,遗赠后代的子孙们,永远作为临习的规范,也希望未来的贤者,时常阅览鉴评。
所用的笔,要取崇山峻岭中的野兔毫毛,最好是秋季的兔毫制作,笔头的规格长约一寸,笔管长为五寸,锋尖齐整,腹部壮实,可称佳品。所用砚台,取其煎涸加工的新石,具有滑润与滞涩两种性能,又具浮贮和浸滋墨汁并生光泽者为优。用墨采取庐山松树烧的烟作料,加上代郡出产的鹿角胶而制成,陈放十年以上,强硬如石,可算上等。用纸当取东阳鱼笺的品种,质地柔软光洁而滑润,书写时可得心应手。
凡是学习书法,均须要先学执笔,若写楷书,执笔相隔笔头二寸距离,若学行书草书,相隔笔头三寸光景。落笔书写点,画、捺、撇、钩、折,都须竭尽全身力气来运行。初学者应当先写大字,不适宜写小字。善于观察书法神韵的人,并不着重摹写字的外形,善于临摹字体外形的人,就不一定领会字的质地风貌。善于运笔的人所书的点画多骨力,不善于运笔的人写字往往多生肥肉,多骨而少肉的称为筋书,多肉而少筋骨的叫作墨猪,劲健丰润的宇堪称佳晶,乏力少筋的字属于败笔病体。写字的人,须要按照实际体现的优劣情形,一一把握用笔的技巧。
一 像千里排列阵云那样浑厚,在写横画时隐约显现云层重叠覆盖的走势。
犹如崩石似的沉重。
ノ 像宝剑砍断犀牛角和象牙一般,峻峭利索,
乙 若同疾射百钧的机弩,刚劲而有力。
| 好比百年的古藤在倒挂,显得坚韧苍拔。
ㄟ 颇如巨浪崩翻、阵雷滚滚那样,表现迅猛咆哮异常。
类似开张弓弩,使出筋骨的强劲挽力。
上面七条,为运用笔锋出入斩斫的阵势图。执笔方法则有七种:有的人虽然心急求成,而执笔倒是较缓慢的,有的人虽然还未构思好,但执笔反而很急促运行。若是执笔低而近毫,又不能紧握的,必然产生心手行动不协调,意念迟钝居后,不能指导运笔,是写不好字的。如果执笔较高而运用流畅,又能达到意在笔先,就完全可以把字写好。还有六种用笔,即是:结构圆备概如书写篆书笔法,飘飏洒落像似书写章草那样,欹侧险峻类同书写八分之势,轻盈妍媚宛若书写飞白之体,正直挺立好比那鹤头姿态,郁拔纵横颇具书写古隶气韵。要是确实做到胸有成竹,那么勿论书写什么宇,都能使其各具象形神采,自然就会进入奇妙境界,而书道深奥之理也就可以完全掌握了。东晋永和四年(公元三四八年),上虞制记。
[评点]卫夫人,名铄,字茂漪,东晋人,传为王右军(王羲之)之师。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侄女、卫桓从的妹妹),有名当代。《书法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所着《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几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书评》称之为“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
卫铄认为,书法品位就高在“多力丰筋”,即筋劲,力强。多“肉”则是下品,是“墨猪”,臃肿无神气。魏晋人讲“风骨”,讲“清奇险峻”,所以以“瘦硬”为美。后代人或崇尚“丰腴”,或崇尚“肥劲”,对“筋”、“骨”、“肉”也就有了不同的理解。但“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能成书”(苏轼《东坡题跋》卷上)则是历代书家的共识。卫铄的贡献就在于她把“筋”、“骨”、“肉”之说引入书论,使之成为书法审美范畴,为后世的创作和欣赏开辟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