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是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也指写了字的竹片。是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一般削制成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因此人们又称信为“尺牍”。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竹简的影响与价值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
所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的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
竹简是研究战国楚文字和西汉初年书法的重要资料。先秦时代,文字从应用性走向艺术性。这时的书法与文字的变革紧密联系着,它从稚拙阶段渐趋完美,从而奠定了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特殊地位。
竹简的制作
现代:裁、煮、烘,切竹,刮青、书写、钻孔、编。
古代:裁、切、烘(杀青)、书写、钻孔、编。
竹简的考证
简牍起源于商代,《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到了战国时期,竹简的使用变得十分广泛,目前考古所发现的竹简最早只能到这个时代。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
竹简最著名的考古有:
1、汉武帝时期,鲁恭王破坏了孔子的旧宅壁,发现了一些竹简,其中有先秦古文书写的《左传》、《论语》、《尚书》、《毛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