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艺术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省兴化人。早年家贫,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郑新万,庠生;祖父郑清之,儒官;父亲郑立本,字立庵,廪生。郑燮在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4岁母汪夫人去世;5岁父继娶郝夫人。14岁继母郝夫人卒。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20岁从兴化前辈陆种园先生写词。23岁与周邑人徐氏成婚,24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26岁开始教馆。30岁父郑立庵卒,31岁卖画扬州,陆续10年时间。39岁辛亥年(1731年)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岁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43岁二月,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一阙。44岁两辰年(1736年)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45岁乳母费氏卒,复得程羽宸资助,纳饶氏。50岁壬戌年(1742年)乾隆七年春任山东范县县令,兼署朝城县。52岁妾饶氏生子。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知县,连任七年,60岁时以助农民胜讼及办赈济,得罪豪坤而罢官。作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特别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50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原济)、朱耷(八大山人)等人,而自成家法。以草书中竖撇法运笔,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墨色淋漓,豪气纵横。工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非古非今,非隶非楷,笔走龙蛇,不苟同俗,自称为“六分半书”。为“扬州八怪”之一。郑燮三是公正廉明,才华横溢的正人君子,却以“扬州八怪”的“首怪”传名后世,究其原因,不外是“不合时宜”。他刚直不阿,不畏权贵,与人为善,好抱不平。因此,与那些贪赃枉法,仗势欺人,嫌贫爱富,虚伪逢迎种种丑恶世俗格不入。他对人对事,写字作文都有自己的见解,决不同流合污,随声附和,故在一般人看来,他的一言一行无不为“怪”。他工诗词,直摅血性,格高思远,描写民间疾苦颇为深切。郑板桥对待任何事物,都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决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因而被称为“怪”。他见人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钻营名利,斤斤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因此他大书“难得糊涂”。人们都赞扬他过目成诵,他却说:“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他主张反复钻研,去伪存真,灵活运用,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速记背诵。他对文艺创作的见解异常精辟,所写《家书》、《道情》,自然坦率,无论诗、文、书、画、印皆富创造之精神,其文宏博雄丽,开心明理,为世称道。乙酉年(1765年)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葬于城东之管庄(今大垛镇管阮村)。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传世。
附录:【扬州八怪】
清朝乾隆年间在江苏扬州卖画的几个代表画家的总称。一般指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鱓、郑燮、李方膺、罗聘八人(见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但人数和姓名说法不一,也有易汪士慎、高翔、罗聘为高凤翰、边寿民、杨法者,或易高翔、李方膺为闵贞、高凤翰者,又有将陈撰或李葂列入者(见汪鋆《扬州画苑录》)。他们作画多以花卉为题材,亦画山水、人物,主要联法陈道复、徐谓、朱耷、原济等人,不拘陈规,破格创新,抒发真情实感。又都能诗,擅书法或篆刻,讲究诗书画的结合。和当时的所谓“正统”画风有所不同,被时人称为“偏师”、“怪物”,遂有“杨州八怪”之称。汪鋆是正统画风之维护者,曾评说:“另出偏师怪以八名,画非一体。以苏(秦)、张(仪)之捭阖,偭徐(熙)、黄(荃)之遗规。率汰三笔五笔,复酱嫌粗;复诌五言七言,打油自喜。非无异趣,适赴歧途。示崭新于一时,只盛行乎百里。”他们的笔墨技法对近代的写意花卉影响很大。而且直至现代的齐白石、陈师曾和徐悲鸿、潘天寿、来楚生等,都从某个侧面对之有所汲取。
特别感谢冰流网友提供的全部资料
【郑燮自题联】
山随画活;
云为诗留。
——郑燮自题
泪尽数行;
诗留千古。
——郑燮自题
停画百日;
戒酒三春。
——郑燮自题
天际识归舟;
云中辨江树。
——郑燮自题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郑燮自题江苏省兴化郑板桥故居
郑燮《题画》云:“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这一段文字可作为此联的注释,全联既是写真,又揭示了一个哲理:居室再小,只要主人品德高尚,情趣自必高雅;花再少,只要能散发花香即可。既体现了作者“繁冗削尽”的艺术意趣,又体现了不慕荣华而谈泊名利的人生观。诗言志,联亦然,生动地再现了作者谈雅的审美情趣,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的个性,亦与内容相合。历来为游人所喜爱,广泛流传。此联另一说为江苏省镇江焦山别峰庵所题,现为郑板桥故居所藏挂。
顿餐不离盏;
书画伴终身。
——郑燮自题
格超梅以上;
品在竹之间。
——郑燮自题
栽培心上地;
涵养性中天。
——郑燮自题
深心託豪素;
努力爱春华。
——郑燮自题
伴我书千卷;
可人竹一丛。
——郑燮自题书斋
静检羲轩册;
浓薰班马香。
——郑燮自题静检书斋
诗歌图书画;
银钱屁股屄。
——郑燮自题
清雍正九年(1731年),即中举前一二年,徐夫人病殁。是时板桥38、39岁。这一段时间前后,板桥客中写倡女的诗词增多。后来回忆扬州旧游,有“红楼夜宴,千条绛蜡;彩船春泛,四座名姝”之句,一方面可见板桥卖画,生活已日渐丰裕,另一方面可见生活放浪。在南京莫愁湖纳凉,有“遥怜新月黄昏后,团扇佳人正倚楼”之句,是时徐氏已殁,看来颇不寂寞。37岁时,完成道情初稿,后来北京有歌妓招哥学唱,流传甚广,板桥日后曾寄买粉钱,可能没有见过面。至于过从甚密的则是扬州小苎萝村附近的女子。苎萝村在天宁寺西,《悼亡妓》写得缠绵悱恻。美人是“窈窕文窗映碧轩,美人家近苎萝村”,作者则是“江南荡子恨无家,锦字坊西觅狭斜”,两人“卖花声底破温存”,有七夕之盟,相知十年。“缝衣歌妓家”,可能也常来这“桃花门里”。“楼头别语太凄清,乍忆长生七夕盟。绝代可怜人早死,十年未见我成名”,可见此妓死于板桥38岁与39岁之际,而彼此有情则在板桥初来扬州卖画之时,惹得日后的板桥“短歌和泪泣琵琶”。在现在看来,板桥还有一件很不名誉的事,便是好男色。他自称“好色,尤多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这是《板桥自叙》中语。余桃口齿,当属歌妓;弄儿之戏,当属男色。还有一副对联,叫做“诗歌图书画;银钱屁股屄”,一度悬于书室。十个字都是主人的爱好,不仅不瞒人,而且公诸于室,以见其性情之率真。
东邻文峰古塔;
西近才子花洲。
——郑燮自题故居大门
花落家僮未扫;
鸟啼山客犹眠。
——郑燮自题
前身应是明月;
几生修到梅花。
——郑燮自题
打草藁全用力;
说闲话无慢心。
——郑燮自题
富于笔墨穷于命;
老在须眉壮在心。
——郑燮自题
隔靴搔痒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亦精。
——郑燮自题
联语运用成语表达了作者对文艺作品评论的见解。上联谓评论一篇文章,如果赞扬不到点子上,对读者、作者都无好处。“隔靴搔痒”,一作“搔痒不着”。比喻没抓住要害。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下联谓分析文章的缺点、错误,只要鞭辟入里,击中要害,即使措词尖锐一点,也会使人折服的。“入木三分”,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恰切。相传晋代王羲之写祝版,工人事后削去,发现墨迹透入木板有三分深。见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对此联极为赞赏,1931年日本学者增田涉先生打算写《鲁迅论》一书,向鲁迅征求意见,鲁迅即书此郑联以赠,增田涉视为名言,珍悬于客厅作座右铭。
草因地暖春光翠;
燕为花忙暮不归。
——郑燮自箴
书有未曾经我读;
事无不可对人言。
——郑燮自题
书从疑处翻成语;
文到穷时自有神。
——郑燮自题
操存正固称完璞;
陶铸含弘若浑金。
——郑燮自题
古人常以“璞玉浑金”比喻人品的纯真质朴,本联即由此生发,表现自己对高尚人品的向往和追求。联中“操存”意为操守、志向。“陶铸”本指烧制瓦器和熔铸金属,这里比喻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完璞”是完整无缺的璞玉,“浑金”是未炼的金,这里都喻指人品的完美纯朴。上联说,一个人志向端正、坚定,才能比得上完好未琢的纯美的玉。下联说只要持之以恒地加强修养,胸怀大志,就能像一块纯真质朴未炼的金。联语善用比喻以曲传其意,吐属隽永,凝炼厚重,于有尽的语言外,见重操守、严砥砺的精神。
风吹柳絮为狂客;
雪逼梅花做冷人。
——郑燮自题
风度如联寒水淼;
秋空还接野云平。
——郑燮自题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郑燮自题
郑燮擅画墨竹,这是因为他爱“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所绘墨竹亦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此联采用借物言志的手法,借竹、梅比拟、象征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上联意谓竹有虚心的品格。“低头叶”,竹的叶尖下垂,仿佛低头,这是对谦虚形象的赞美。下联意谓梅有狂傲的姿态却无仰面的媚态。“仰面花”,梅花花蕊不向上,这是傲骨形象的表现。联语显示了作者傲骨而无傲气,谦虚待人而不屈服于强权的可贵品格。从写作角度上看,上下联都是由内(心、骨)而外(头、面),井然有序;从情调上看,上联是抑,下联是扬,抑扬有度,从对仗看,字字对称,既是所绘墨竹、梅花的形象写照,又是作者自己人格、精神、情操的生动体现,构思巧妙,寓意深远,有较强的感人力量。相传郑燮到山东潍县当知县的第一天,便在县衙墙上凿十多个脸盆般大的洞,说是要“放掉旧官府的丑恶习气,让百姓洞察衙门肮脏。”而且打破常规“日夜受理状子”。他并在内庭上悬挂此联作为座右铭。